面部斑点的总得分分为两大类:
首先,遗传性斑点主要包括:常见的雀斑,以及其他如咖啡斑、混合型雀斑样痣、遗传性对称性色素症、胎记等。
其次,后天形成的斑点则常见于黄褐斑,此外还有老年斑、真皮斑等。
关于“雀斑”:
许多青少年都会出现雀斑,主要是由家族遗传引起,多在青春期出现,主要分布在面部,呈现散布或密集、大小不等点状棕色斑点。日晒和妊娠会加重斑点,因此喜欢晒太阳的西方人普遍有雀斑。
雀斑的治疗相对容易,通常使用强脉冲光或调Q激光治疗即可,基本无需修复期,25岁之后治疗一般不会复发(22岁前治疗后可能复发)。
关于“黄褐斑”:
黄褐斑也称为肝斑、蝴蝶斑,通常在面颊呈现不规则片状、蝴蝶状、地图状、黄棕色色素斑,大部分是对称分布的。
妊娠斑也是黄褐斑的一种,但大多数妊娠斑会自行消退。
与雀斑相反,黄褐斑是皮肤医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,至今医学界对其成因没有确切结论,目前普遍认为与妊娠、长期口服避孕药、月经紊乱及精神因素有关。因此,治疗黄褐斑需要结合多种光电治疗,以及口服药物、外用药物和防晒等措施,以抑制其生长和复发。
关于“太田痣”:
太田痣的女性患者较多,色素沉积位于真皮层内,发病年龄在婴儿期及青春期有两个高峰(50%患者在青春期发病),常见于颧、颞、额及眼部位置,大小不等,颜色可能是青色、棕色、蓝色或青黑色,面积增大时颜色也会加重。多数为单侧分布(极少双侧),多数呈片状分布(少数呈斑点状),边界清晰,一般不隆起皮肤。
太田痣的形成与日晒、季节、内分泌无关,大多由家族性等先天因素导致,不会自行消退。
关于“褐青色痣/斑”:
褐青色痣与太田痣基本相同,只是太田痣多为单侧分布,而褐青色痣多为双侧分布,常见于颧骨处对称分布,又称颧骨母斑(亦可发生于眼睑、鼻翼、颞部、额部),多见于16-40多岁女性,呈现黑灰色、黑褐色、灰褐色、褐色,直径1-5mm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点样,群集分布,偶可融合,随年龄增大色斑颜色缓慢扩展加重,在临床上容易与黄褐斑等相混淆。
关于“咖啡斑”:
咖啡斑常见为深或浅的咖啡色,或类似加了牛奶的咖啡色色斑,常发生在出生后或儿童期,10%~20%的正常人群在出生时可见单个咖啡斑。
咖啡斑多呈现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地图状,常见为单侧发生,每一片的颜色相同且较均匀,深浅不受日晒影响。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,边界清晰,表面皮肤质地完全正常,可发生在面部、躯干等部位,不会自行消退,严重者常伴有神经纤维瘤等。
关于“雀斑样痣”:
与雀斑相似的单纯性雀斑样痣,也称“黑子”,与日晒无关。外观介于痣和雀斑之间,像痣一样有清晰的边界线,颜色比雀斑深一点,比黑痣浅一点。在面颈部大多是单侧密集分布,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黏膜交界处(如病发在嘴唇上,很大可能是伴发有肠道息肉的问题!)、颈部肩部和手背,治疗难度比雀斑、咖啡斑大一些。
关于“老年斑/SK”:
又称为老年疣、基底细胞瘤,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,好发于中老年人,中年时期不注意保养的话,会在40岁前后显示出淡淡的痕迹,通常最先出现的部位是太阳穴处,之后分布于腮、手背和手臂背侧等,最初呈淡褐色,表面平滑油腻感,直径通常在0.5-1cm左右,一般不连成片,会随年龄增大色斑颜色缓慢加重,变得越来越厚,突出于皮肤表面。
这是一种角质层过度增生的病变,最大的诱因可能是日晒,表现为角质层严重增厚,黑色素细胞高度活跃,经常晒太阳的年轻人也可能会出现老年斑。
关于“蒙古斑”:
又称儿斑,是发生于婴儿腰骶部的蓝灰色斑,出生即有,几年后会自然消退,不留痕迹,不需要治疗。常见于东方人,蒙古斑的发生与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因素有关,是真皮网状层中黑色素细胞产生色素的结果。
关于“炎症后色素沉着/PIH”:
这是皮肤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后出现的色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