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“溶脂”在大陆也颇受关注,因其创伤小、恢复快的特点,吸引了众多都市女孩的青睐。部分女孩甚至选择网购“溶脂针”自行注射。据三甲医院整形医生透露,无论是溶脂药物还是溶脂针,均未获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,即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取,都存在安全隐患,且这种整形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。
注射溶脂属非法行为
专家指出,溶脂针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,曾在欧美地区小范围流行,主要在拉美地区开展,是一种局部减肥方法。大约在2005年左右,该方法被引入中国。这种整形方法最初源于一种用于治疗脂肪肝的药物——磷脂酰胆碱。磷脂酰胆碱是脂肪细胞的组成部分,注入人体后,能与邻近脂肪细胞的细胞膜融合,破坏细胞膜后,细胞内的活性物质自然释放,随后被分解、代谢出体外,从而达到溶解、减少脂肪细胞数量的效果。此后,该药物也被用于注射治疗脂肪瘤。
然而,这种注射溶脂在美国和中国均未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,即并未获得合法身份。消费者在选择此方法进行整形时需谨慎。
注射溶脂存在局限性
专家表示,公立医院的整形中心并未开设注射溶脂业务,除了其非法性外,还与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有关。在学术界,注射溶脂也存在较大争议。部分学者认为,注射溶脂对脂肪瘤的治疗效果较好,但并不意味着适用于整形,因为正常脂肪与脂肪瘤不同;而且与抽脂相比,溶脂的效果未必更佳,并发症也未减少。